“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2020,愿万事胜意。
”
大三第一学期就这样结束了,有时会觉得迷惘,有时会有怨怼。幸好在一次次的被虐中,综合能力水涨船高,感触和感悟也必不可少。
学会选择
在大三这个微妙的阶段,不止一位老师曾说过,我们将在这个寒假陷入迷茫,作为一位非浙江学生,在先天条件不如人的情况下,我依旧坚持我大一以来一直的想法:选择考研。曾记得高中毕业,在班长的升学宴上,同学间闲聊起日后的安排,大部分人都已有了考研的打算。虽不知三年后,在大学的“重塑”下,是否还有那么多的学生选择考研呢?
当然,身边的同学也有人选择考雅考公,每一种选择,都对应着不同的结果。
从小我便面临一个个选择,大学中更是如此。选给分高的不喜欢的通识课还是给分低的喜欢的通识课,选择做一条咸鱼还是做一只斗鸡,选择留任还是不留任……许许多多的选择,总会让我在选择之时忘记选择的初衷。究竟是追求个性还是同流合污,每一次选择都是我所喜爱的吗?都是心之所想吗?每一次的抉择中,有时我只是更多的想到结果,并没有在意个人的本身收获。我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高校教育,已经完全偏离了本身的方向,大学不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为何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当下的学生更容易被物质和利益所吸引,每一次的选择背后,其实包含着很多的利害关系,为了评优评奖,为了面子,但最本质的热爱和兴趣,不应该又一席之地吗?
有时真不理解挺多事情的,其实也很无奈吧,毕竟大学的课程真心喜欢的没有多少,喜欢的老师也就几位,很多时候,也没得选……
怎样学习
今年的绩点,经过严密且合理的推算,应该会是三年中最高的一次(实锤了确实是最高的一次)。这不禁令我怀疑曾经的学习模式是否正确。到了大三,越发觉得自己是一只老油条。三年的大学学习令我明白,集中精力高效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既然那么忙,就更应当在有限的时间中集中精力学习。无意义的、不过脑的、多耗时的学习既会影响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习效率。
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最为佩服的是一类学生,他们认真刻苦,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拥有健康且正常的作息,先不论是否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这份毅力已经令我大为佩服。特别是在学生工作与学习冲突的时刻,便会对这类学生生出“嫉妒”之心。但这种学习模式真的合理吗?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
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适合自己的总是只有一种。最好的学习,是基于兴趣的学习,而非基于任务的学习。为了成绩、为了绩点、为了老师的青睐,这都不是正确的学习观念。
可能会有人觉得,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后,带着兴趣,有侧重、有选择地学习呢?长此以往,总会形成认识的误区,甚至从业后,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没有人有必要宠着你
大三这一学期,从被人带的学妹变成了带着别人的学姐,身份的转变,带给自己别样的感受。除了思考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学习效果,也在思考怎样才能搞事情。面子活儿得做的好,不能太过分也不能太欠,说话得留心,做事得用心,毕竟啊,是个小社会,没什么人有义务宠着你。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所以啊,不要对他人有太高奢求,你唯一有资格要求的人,只有你自己。
写在最后:
- 其实很想知道若干年后看着青年时期的我写的东西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一起拭目以待。
- 从今天开始早睡早起……(早睡应该不太可能早起倒还可行)